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你了解多少?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SFTS病毒是由长角血蜱、龟甲钝齿螨、日本硬蜱和微裂头蜱携带的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白蛉病毒。目前报道的SFTS病毒共有6种基因型(A-F)。在中国中部和东部,韩国的农村地区,以及日本西部均有SFTS病例报道的记录。
SFTS主要通过各类蜱虫叮咬传播,目前也有通过气溶胶或接触感染者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人际传播和猫狗等宠物-人之间传播的报道。风险人群包括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户外活动的旅游者。SFTS呈现一定的地方性流行性特点,全年均可发病,4~10月为该病流行期,5~7月为发病高峰期。
临床表现
SFTS的潜伏期约为5-14天,可能受到病毒载量和感染入口的影响。蜱虫叮咬部位通常不会出现焦痂(和恙虫病鉴别) ,多数患者有发热、胃肠道表现( 如恶心、
SFTS重症患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通常先累及肝脏和心脏,然后是肺、肾脏及胰腺等,甚至发生暴发性
SFTS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高龄、精神状态改变、
检查和诊断
多数SF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小板减少(重症患者更低)和白细胞减少伴
SFTS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于出现发热、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低的患者,临床医生要保持高度警惕。如果患者在流行地区有蜱虫叮咬史,则应怀疑SFTS。确诊SFTS需要从患者各种样本中分离出SFTS病毒,以及在患者的血液或血清中检测SFTS病毒的RNA或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 或
确诊SFTS需要具备下列之一:(1)病例标本SFTS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SFTS病毒特异性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抗体水平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3)病例标本分离到SFTS病毒。
治疗
SFTS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手段,目前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应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保证足量的热量、蛋白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注意兼顾各脏器损害情况。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存活率,一般针对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危象患者给予输血或者血浆置换;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皮下给药重组人
1.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方面,
2.糖皮质激素
不推荐糖皮质激素作为SFTS的常规治疗药物,尤其是症状出现后5天内以及病情轻的患者。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在高细胞因子期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期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SFTS病毒诱发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同时可有效治疗伴随的高细胞因子血症,但需要密切关注继发细菌和/或
3.血液净化治疗
对于重型/危重型SFTS患者,还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主要采用的方式是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浆置换及炎症因子吸附。对于处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SFTS患者,血浆置换联合利巴韦林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挽救性治疗方法。
预防
目前,还没有用于预防SFTS的疫苗和药物。在SFTS流行地区最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蜱虫叮咬,对于有潜在风险的高危人群要增强防护意识,加大防护力度,防止病毒感染。
参考资料:
1. JW, Kim D,et al. Clinical Update of Severe Fever with
2.Zhang Y, Huang Y, Xu Y. Antivir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Infections. Infect Dis Ther. 2022 Oct;11(5):1805-1819.doi: 10.1007/s40121-022-00693-x.
3.彭真,尚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现状及诊疗新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04):223-226.
4.陈广,陈韬,等.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J].传染病信息,2022,35(05):385-393.
- 上一篇
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2022年日本指南推荐一览!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伏立康唑是一种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侵袭性曲霉菌病和念珠菌病。该药在肝脏中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CYP) 2C19代谢,其代谢不良的情况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群,在亚洲人群中观察到的肝毒性发生率较高。因此,需要进行治疗性药物监测(TDM),以优化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近期,日本化疗学会(JSC)联合
- 下一篇
头孢曲松耐药大肠杆菌血行感染患者的预较差|前沿速递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大肠杆菌是导致血行感染(BSIs)中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已有回顾性研究表明,与头孢曲松敏感的大肠杆菌分离株引起的BSIs相比,头孢曲松耐药大肠杆菌BSIs的临床结果更差。但尚不清楚的是,在调整了诸如积极抗生素治疗时间延迟、免疫损害以及实现感染源控制的挑战等混杂因素后,上述较差的结局是否仍然存在。近期,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