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可诱发气胸,注意识别提示气胸的呼吸系统异常表现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研究表明,1%的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可能发生气胸,多为自发性气胸。哪些呼吸系统异常表现可提示气胸,一起来看看吧。
气胸的分类
根据基础病因和病理生理学将气胸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由于靠近肺表面的微小泡和肺大疱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按照气胸发生前有无合并肺部疾病又可将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低体质量指数是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典型的患者群多为瘦高体型, 年龄在15~35岁的男性。男性吸烟会增加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风险。
➤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是指胸膜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裂口张开,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裂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胸膜腔内压迅速升高呈正压,抽气至负压不久后又迅速变成正压。这种气胸引起病理生理改变最大,如不及时处理减压,可导致猝死。
➤创伤性气胸
创伤性气胸是指胸部外伤或医疗诊断和治疗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气胸,可分为医源性气胸和非医源性气胸。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气胸如月经性气胸、妊娠合并气胸及老年性自发性气胸等。
气胸的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急骤,典型症状为突发胸痛、继而胸闷或呼吸困难,并可有刺激性干咳。也有发病缓慢,甚至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用力咳嗽、持重物、屏气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也有不少患者在正常活动或安静休息时发病。症状轻重取决于起病急缓、肺萎缩程度、肺原发疾病及原有心肺功能状况等。
不同类型的气胸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同,可表现为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呼吸窘迫:
• 自发性气胸:在肺大疱破裂并引起气胸之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可无临床体征或症状。多数患者尤其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病时表现为胸痛和急性呼吸困难。
• 医源性气胸:症状类似于自发性气胸,轻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肺病及严重程度,也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
• 张力性气胸:患者常表现为低血压、缺氧、胸痛、呼吸困难。
• 月经性气胸:多见于30~40岁女性,在月经48小时内出现症状,多为右侧气胸,可反复发作。
气胸的体征
气胸体征视积气多少而定。少量气胸可无明显体征,气体量多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肺气肿并发气胸患者虽然两侧呼吸音都减弱,但气胸侧减弱更明显,即使气胸量不多也有此变化,因此叩诊和听诊时应注意左右对比和上下对比。大量气胸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右侧大量气胸时肝浊音界下移,左侧气胸或纵隔气肿时在左胸骨缘处听到与心搏一致的咔嗒音或高调金属音(Ham-man征)。当患者出现发绀、大汗、严重气促、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时应考虑存在张力性气胸。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和常用方法。若临床高度怀疑气胸而后前位X线胸片正常时,应该进行侧位X线胸片或者侧卧位X线胸片检查。气胸X线胸片上大多有明确的气胸线,为萎缩肺组织与胸膜腔内气体交界线,呈外凸线条影,气胸线外为无肺纹理的透光区,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大量气胸时可见纵隔、心脏向健侧移位。合并胸腔积液时可见气液面。若围绕心缘旁有透光带应考虑有纵隔气肿。
CT是气胸与某些疑难病例相鉴别的有效手段。CT对于小量气胸、局限性气胸及肺大疱与气胸的鉴别比X线胸片敏感和准确。气胸的基本CT表现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压缩萎陷改变。
结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常可以识别气胸。需根据气胸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保守观察;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胸膜固定、剥脱术;手术方式有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
参考资料:
1.Brian J Daley.Pneumothorax.medscape.2022,May 09.
2.Aujayeb A. Pneumothorax and pneumomediastinum in COVID-19. Clin Med (Lond). 2022 Jul;22(Suppl 4):51.
3.Martinelli AW, Ingle T, et al. COVID-19 and pneumothorax: a multicentre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Eur Respir J. 2020 Nov 19;56(5):2002697.
4.Huan NC, Sidhu C, Thomas R. Pneumothorax: Classification and Etiology. Clin Chest Med. 2021 Dec;42(4):711-727.
5.陈荣昌,钟南山,刘又宁等.呼吸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
6.冯伟荣,白晓鸣.自发性气胸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0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