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水解酶计算设计合成手性杂环化合物方面取得进展
手性杂环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合成化学、天然产物、医药、农药与材料等领域,其中手性氮/氧杂环化合物是许多生物及生理活性分子的核心结构单元。目前关于手性氮/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涉及金属催化与有机小分子催化,而近年来,通过计算设计与改造的生物催化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周通团队等通过对柠檬烯环氧水解酶(LEH)底物结合口袋活性位点进行计算设计,重构其活性中心氢键网络,打破原有依赖水分子对环氧底物的开环机制,实现了其催化环氧化合物的鲍德温环化反应与去对称化反应,并合成了多种手性氮/氧杂环化合物,可用于构建系列天然产物以及潜在药物前体。研究通过晶体结构解析和计算模拟等手段,揭示了最优突变体活性中心可以介导底物分子内亲核环化并生成手性杂环化合物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同类酶促新反应设计,实现生物合成新分子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天津市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资助。
计算设计环氧水解酶实现手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示意图
- 上一篇
Proc. Natl. Acad. Sci. U.S.A.: 研发新探针实现线粒体多色STED成像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来源,影响细胞稳态、增殖、死亡的关键信号通路。由于线粒体的动态行为以及与其他细胞器的丰富相互作用,荧光显微镜的发展特别推动了线粒体研究。线粒体内膜(inner membrane,IM)向内凹陷形成许多层状或管状的内嵴,其间距通常小于100nm,导致传统荧光显微镜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精细结构。因此,基于固定样本的电子显微镜技术一直作为捕捉线粒体膜
- 下一篇
Nature:绘制灵长类胚胎原肠运动至早期器官发育转录组图谱
人的生命始于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胚胎期第0天;Embryonic day 0;E0),受精卵经历卵裂形成囊胚,囊胚在E7左右种植到母体子宫进一步发育。E14开始,胚胎经历原肠运动,胚胎后部细胞发生大规模定向迁移,并形成原条细胞。原条细胞进一步分化为中胚层和定型内胚层(definitive endoderm),同时胚胎前部细胞分化为外胚层。 基于此,胚胎